這一篇非常非常的長,是我來劍橋三年下來的社交經驗,大致上是照時間順序,前前後後花了三年的時間補充完成的。
----------------------------------------- 劍橋第一年:MPhil 我自己的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大學部大約四五百個學生,研究所部大約兩百多個學生,華人可能有上百人,聽說是全劍橋華人的比率最高的學院之一。但是華人平常除了走在路上會看得到之外,其實看不太到。學院的社交活動之中,大概只會看得到一兩個華人,然後其中一個是我。 剛來劍橋時其實心裡非常的怕。因為我唸的是英國歷史,尤其是English Reformation那一塊,劍橋宗教系就是當初英國宗教改革的起源地之一,所以English Reformation是他們很重要的一塊。高手雲集,這個領域的世界級大師有幾位就是在這個系,我的指導教授就是這種神級人物之一。我這個系幾乎全部都是白種人,如果有非白種人的話,也一定是做跟自己的國家有關的歷史或是宗教,完全找不到非白種人做英國歷史的。所以當時總是怕怕的,覺得同學從小就在學英國歷史,他們知道的東西我可能唸兩三年書都累積不起來。就好像一個老外來唸中國歷史,我們總是覺得不太對勁。 所以同學那時都是一星期唸二十小時左右,我則是一星期唸四十小時。學院裡的人喝酒聊天,歐洲政治,世界歷史,時事,喜劇,英國的stand up comedy等等,真的是文化隔核很大,不太知道他們在講什麼,也抓不太到英國人的笑點。 剛好那時有遇到一個希臘來的男生跟我很熟,他大學部是在劍橋唸的,所以大部份這裡畢業的學生他都很熟,他也對劍橋的系統,英國的笑點很了解,所以就會跟我講他們的文化,什麼場合穿什麼,解釋劍橋的術語。 像是如何分辨劍橋的 townie and gownie,當時真的分不出來哪一些是所謂的「普通的英國人」,哪一些是「上流的劍橋學生」。記得那時我們晚上十點,坐在 Market Square附近的一個椅子上,他指著一群喝醉酒的男生,跟我說:These are the townies. 再來指著另一群也是喝醉酒的男生說:These are Cambridge students. 我那時覺得他好神奇,兩群都醉得一團糟,口音也都是英式口音,他怎麼分得出來哪些是劍橋學生哪一些不是?不過到現在練習過了,我也大概能夠一耳聽得出來了。 那時MCR (也就是研究生學生會) 辦的活動,我幾乎全參加。而且我非常非常不能喝。大概啤酒兩口就不行了,臉紅起來,全身都在癢,頭昏腦漲,一點都不好玩。但是外國人卻覺得我這麼容易醉,超好笑的,反而變成一個社交的話題。 藉著那個希臘的男生,後來開始認識他的朋友群,也開始混進幾個社交圈。我通常話不是很多,但是如果聊到我比較了解的話題,我一定盡量加入,開始抓他們的幽默感。剛開始,我只參加,不太好意思不了解的東西多插嘴,免得被同學笑沒有知識。而且那時跟同學聊天,真的超級累的。酒吧好吵,聽不太清楚人家在說什麼。再者他們英式口音啦,歐洲各國口音啦,甚至世界口音,千奇百怪,無奇不有,沒有很專心跟本聽不懂他們的英文。 隔了幾個月,我發現,自己辦party更是一個形成社交圈很好的方式。首先是我室友,一個美國女生,辦了一個Thanksgiving Party。後來我台大的指導教授來劍橋,我幫她辦了一個Welcome Party,也是照同一個模式去辦,邀請同一批人,開始學煮飯。反正不好吃就說這是中式料理,他們也不知道,也不好意思說很難吃,然後再求真的會做飯的室友幫我煮幾道菜,萬一我煮的東西太難吃,他們還有其它的東西可以吃。 劍橋第一年我煮的東西超恐怖的,通常就是水餃,反而下水就可以了,不算有煮,又非常的中式。不然就是烤雞腿,灑一點醬放入烤箱就可以了,只要沒有烤焦,要難吃還蠻難的。 然後Facebook上通常會有朋友們喜歡的連結,我通常都會挑幾個點進去看,完全看不懂的話就google查一下背景資料。通常都是一些文藝活動或是政治事件等等,上網google一下都蠻好查的。每查一個就會多了解一點。而且從朋友身上學是最快速的方式,因為他們通常會有很強烈的意見,印象通常都很深刻。 如果跟同學出去酒吧聊天,聊到什麼題材我沒有聽過的,我回家就會上網查一下那個題目,下一次就可以加入聊天了。 後來二月份左右,來劍橋數個月了,對於自己的煮飯技巧比較有把握一點點,也比較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了,我就辦了一個元宵節派對。上網訂購了二十個天燈,然後去劍橋的中式超市買了一大堆中式食物,煮了水餃,湯圓,牛肉麵,烤雞等等。還辦了一個pub quiz,題目全部都是跟台灣或是中華文化有關。朋友還笑我說我強迫他們學台灣的歷史,跟本就是洗腦。Pub quiz結束之後我們就去Fitzwilliam Playing Fields放天燈。那一天風非常的大,所以非常非常的難放,但是大家興高采烈的點火點得蠻開心的。 我碩士的那一年,交到了兩群很要好的朋友。其中一群剛好還是學院內蠻 popular的一群人。我們幾乎天天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晚上一起參加活動。兩個女生,我再加上一個美國女生,再加上四個男生,一個法國男生,之前提到過的希臘男生,一個盧森堡的男生,再加上一個西班牙的男生。 -------------------------------- 劍橋第二年:PhD First Year 到了第二年開始的時候,我第一年交的朋友幾乎全部都離開了,剩下來都是跟我比較不熟的。所以全部又得重來。剛好遇到我室友,一個澳地利來的男生是一個社交技巧超好的人,我們第一次聊天就說我們要辦全學院最棒的派對,然後兩星期之內就辦了一個house warming party。那一次派對辦的有聲有色,我跟我室友就這樣建立了辦派對的名聲。一年下來大概辦了三四個 house parties。其實只需要有適合的音樂,好的燈光,很多很多酒精飲料,適當的管控秩序,派對就會辦得很好,人緣就會馬上變好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建立人緣就是加入MCR或是類似的學生會的組織。我在 PhD first year那一年的三月份競選學院的social secretary,也就是公關,專門負責辦派對。這樣子全學院發生什麼事,公關第一手知道,而且也可以藉此認識非常非常多的人,而且也會因為去參加派對,不是只是去聊天,而是真的有事要忙,比較不會慌沒有話題聊,因為滿腦子都在想,紅酒要訂哪一種,香檳沒有香檳杯怎麼能看,啤酒不夠冰又找不到冰塊,iphone不願意播音樂等等。 有些人會說,跟外國人社交,一定要喝酒,我覺得這不一定。他們的確很愛喝,比較能喝的話也比較容易打開話匣子,但是亞洲人基因上就不太能喝,尤其是亞洲的女生,很容易喝兩口啤酒就會醉,醉了吐得亂七八糟也很糟糕,所以我覺得適可而止,如果真的很討厭喝酒,那就點一杯,或是甚至點可樂也沒關係,不會有人因為你不喝酒就不跟你聊天。 如果有空的話,多看看台灣的新聞,或是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類的書,其實外國人對中國,對台灣蠻有興趣的,而且他們對台灣的了解,有時比我們還深入。而且我們覺得很正常的文化現象,對他們來說往往很神奇。像我就很喜歡跟同學說我們台灣的政治事件,二二八事件,我們跟對岸的微妙的關係,放天燈,元宵節,中秋節,台灣研究生把教授當主人伺侯,台灣食物很好吃,台灣新聞很沒有營養等等,都是對我們來說很容易上手又對他們來說非常新奇的話題。 而且如果是從台灣過去的話,記得先去故宮一趟,買一些書籤,小筆記本等等中式風格的小文具,一個漂亮的書籤可能50元還是100元,換算一下才一兩英磅,但是人家過生日,還是Christmas,送一個50元的中式書籤,看起來非常的漂亮有價值,又很有誠意,又會有話題可以聊好一陣子,交朋友蠻好用的。 如果會做中式料理的話,交朋友更是很好用。我第二個學年,大概每星期就會辦一次Chinese Party,去這裡的中國商店找一些李錦記的醬料,買一些香辣可口的配料,煮四川火鍋,水餃,還是做日式料理,做壽司,烏龍麵等等都是對我們來說蠻好做,對他們來說卻超神奇,道地的食物。我還發現,外國人很不能吃辣,但是又很喜歡挑戰。有一次我找了小肥羊的麻辣火鍋的湯包,煮了三大鍋,一鍋是普通辣素食的,一鍋超辣,除了小肥羊湯包之外,還加了一大堆的新鮮辣椒,整鍋看起來鮮紅色,聞起來嗆死人,再來一鍋不辣的。再煮了一大鍋白飯。結果每個外國人邊流淚邊吃兩鍋辣的,一直哭又會回去舀一碗。 其實我在台灣不是那麼愛吃辣,只是來英國之後,為了突顯我的Chinese Party的特色,特地把每道菜都弄得辣一些些,變成一個挑戰,一個號召。後來每一次一辦,通常有被邀請的人都會出現。而且反正英國食物超級難吃的,你就算煮得更難吃也不會比英國食物難吃,所以煮起飯來沒什麼壓力。 除了中式料理跟日式料理之外,還可以做泰式的,或是日式咖哩,都是很神奇,他們平常完全吃不到的料理。有時還可以中西合併一下。像我很愛做中式義大利麵,材料全部都是西式的,但是就是有一點辣。 還有一個比較作弊的方式,不過通常是女生適用,那就是交一個外國男友。不過很多華人女孩交了外國男友,還是蠻害羞的,沒交到什麼朋友,跟男友的朋友們還是聊不太來,這就有一點可惜。 以上是跟平輩社交在派對社交的技巧。如果是比較正式的場合,聊的話題又不太一樣了。派對上聊的話題通常是比較一般的事件,氣氛比較輕鬆。但是如果是一個正式的場合,像是有什麼貴族啦,重量級學者啦,還是公司老闆參加的,通常則是穿得比較正式,女生穿cocktail dress,男生穿black tie,然後討論的話題則比較忌黃色笑話或是低俗或是美式大眾文化。聊的話題可能就是歐洲的文化,文藝活動,莎士比亞,歌劇等等。這個就比較麻煩,因為連外國人都不見得能夠很輕鬆的就聊起這一類的話題。要練這種技巧,通常需要深厚的歐洲文化的知識,而且要有機緣,要有人帶才參加得到。 還有一種則是學術場合,通常遇到的是自己領域的學者。這一類的人聊的也是比較正式,但是比較不是藝文活動,而是自己的領域。笑點可能也非常的學術。剛開始我也是覺得,對方是學者,我怎麼可能會有有趣的話可以說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領域,只有做那一小塊的人最了解,所以像我是做英國宗教改革時期以及中古歐洲的女性殉道者以及女聖者,天主教會常常會產生很多很莫名奇妙的人物或是事件,這些奇聞軼事很少人聽過,所以就可以用這些當聊天的話題。尤其對方如果是反天主教的話,更是一拍即合。 還有一次是參加學院的Commemoration Dinner,這是學院辦的晚宴之中最正式的一場,總共上六七道菜,外加五種酒。我旁邊剛好坐的就是Fitzwilliam College的wine steward,Fitzwilliam College過去幾十年以來的酒都是他買的。他每年都有一定的經費,他就得決定要買什麼地區產的什麼酒,放進Fitzwilliam的酒窖裡,然後預定幾年之後會最好喝,就得拿出來晚宴的時候喝。我不只不會喝酒,喝兩口啤酒就會醉,我連紅酒用什麼杯子,白酒用什麼杯子也都不知道。但是我還是照樣跟他扯。從剛坐下去之後,我們先聊台灣,中國,我一直跟他講台灣的八卦新聞事件,反正我們台灣專出神奇的人物,這個講不完。再來講中國文化,我無論講什麼對他來說都很鮮,所以也是講不完。接下來他開始講天主教,因為我是做英國宗教改革的,他就很有興趣我怎麼會研究這種東西,再來聊到我的指導教授,這又可以取笑很久,因為其實大家都互相認識,教授有什麼奇怪的習性拿出來取笑一下很無傷大雅又很有娛樂效果。最後開始聊酒,這時我就開始緊張了,因為我完全喝不出來。不過那位老先生人超好的,他說品酒是用鼻子,不是純然用嘴巴。所以我跟他亂扯,跟他說有草原的感覺,然後另一種酒,說像烤牛肉。老先生覺得我很有趣吧,還邀請我去參加他辦的品酒大會。 建立起好的人緣之後,要玩歐洲也變得超級方便的。像是這一次暑假去參加一個Bologna的Latin Summer School學習拉丁文。剛好有一個同學是Verona來的,他就邀請我去Verona住他家,然後他帶我出去玩。然後去年去挪威拜訪一位同學,他還開車帶我從Oslo一路開到Trondheim,一路看峽灣,到處搭帳棚或是住在他的朋友的山上的小木屋,一路開了十天。今年則是去找一位維也納來的同學。去的時候是十二月份,整個維也納都是聖誕節的燈,超級漂亮的,而且當地人帶,跟自己去玩,或是參加旅行團,感覺完全不一樣。今年暑假我會去Heidelberg找另一位同學,她也是說她會開車帶我去玩附近的小城市或是看附近的城堡。 如果對增進社交技巧有興趣的話,可以來信跟我討論:[email protected]。我有提供一些家教課程,可以跟你討論時事,歷史,歐洲文化,旅行等等,讓你可以跟外國同學,教授比較有話題可以聊。 ----------------------------------- 劍橋第三年:PhD Second Year 博二第一個月結束,來反省一下這個月做了什麼。今年,我忽然驚覺到,我在劍橋的時間只剩下兩年,我必需好好把握這個好機會,多認識朋友,多參加一些不一樣的活動,並培養一些學術能力之外的技能。 剛開始,有考慮去參加合唱團。劍橋的聖詩班非常的出名,而且Trinity College以及St John's College都有amateur choir可以參加,不像正式的choir那樣一星期得練三四次。但是我去參加了兩次之後發現我對唱聖詩沒那麼有熱情。而且這個離開劍橋之後,除非很故意的一直繼續參加教會的唱詩班,不然沒什麼價值。 所以後來開始幫 Cambridge Theatre Review寫劍橋地區的表演活動的評論。我原先就蠻喜歡看藝文表演,他們又願意幫我出入場卷的錢,於是我開始幫他們寫評論,結果愈寫愈上手。如果我一星期看個一兩場表演,一年下來應該可以累積數十份評論,到時暑假或是以後有人在徵評論家,我就有足夠的經驗會被選上。明年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的時候,我應該會去Edinburgh兩星期,每天看表演,寫評論,他們包住包票。再者,英國很多著名的演員都是劍橋出身的,所以現在的學生演員,搞不好是明日之星,趁現在多認識一些青年才俊,到我四十歲的時候,我就可以說:那個誰誰誰,當初在劍橋時還是一個小毛球,我有評過他演的什麼什麼,想不到現在這麼出名了! 我的學院的Chamber Opera今年會上演Aeneas and Dido。他們有在徵演員(聲樂家),服裝,聲光等等。我的歌聲很「中國小調」,只適合唱王菲還是鄧麗君的歌,唱西方聲樂不倫不類,所以不敢應徵演員。但是我博一的那一年從還沒擔任Social Secretary就在辦派對,所以我應徵擔任他們的 Publicist,負責宣傳,打廣告。 最近 Fitzwilliam College MCR要辦非常多場活動。由我主辦的有兩星期一次的MCR Formal。回想來劍橋的頭兩年,MCR Formal真是超無聊的,沒什麼pre dinner drinks,也幾乎沒有 post dinner drinks,出席率通常為40-50人,而且大部份的人會來是因為想把學院每學期的40磅 buttery fees花掉。去年第三學期的時候,我上任 Social Secretary之後就改造了整個MCR Formal的氣氛,結果我們的MCR Formal從票過剩,到去年的最後幾場 MCR Formal都是票賣完!今年的第一場MCR Formal,新生還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但是我今年第一次辦MCR Formal就立下了很好的水準,口碑傳出去了,才第二次MCR Formal票居然全部賣完!MCR Formal是比較posh一些的活動,到現在已經辦到我都非常的熟了,需要多少酒,多少酒杯,port需要幾瓶都已經熟能生巧,而且不一樣的MCR Formal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人太多的話,我就不會放音樂。然後學生會的會長還幫我求學院的fellow幫我們開SCR給我們辦餐前酒。活動的整體 poshness馬上爆升! 十一月份,MCR會辦好幾場派對,一場是Halloween Party,由我主辦,接下來下星期有Theologians' Formal (不過這個不是MCR辦的,是Fitzwilliam College的chaplain辦的,他邀請了我們學院的宗教系的學生,大約四十多人一起參加Formal),下星期還有Chocolate Night,是另一位公關主辦,但是我協辦,以及MCR Formal,由我主辦。接下來是Grads on High Table,這是學院自己的活動,也沒什麼好準備的,就是寄一封email邀請研究生在High Table用餐而已,不過一次只有二十張票,所以通常是半小時就全部被搶光了。接下來就是Thanksgiving Party,另一位公關主辦。今年的三位公關合作得很好,辦什麼活動都大家一起幫忙,但是還是辦活動辦到我有點累。 另外我也有辦很多小型的dinner,邀請朋友來我家吃飯。像這星期辦了三次,一次是我跟我的undergrad,我都會這樣笑稱那個今年才二十歲的小朋友。劍橋這裡研究生跟大學生階級差很多,所以大部份的研究生會有一點不屑跟大學生混在一起。我則是我這個學院之中比較少數打破這個傳統的人。我跟我的undergrad平輩相處。他是Macedonia來的,於是我說我會試著做Macedonian dish,而他則負責做一道中國菜。做菜的時候,我們兩個笑到翻,因為我從來沒有試過做菜要先煮牛奶的,然後還要把奶油溶了,加麵粉下去,一下子差點變pancake,我一直叫說為什麼會變這樣?這什麼鳥料理?為什麼會奶油加麵粉最後成果會是一個白醬?而他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說要做一道中式炸麵,麵炸得焦黑,醬加太多醋,酸得要命,他又急急忙忙的加糖加醬油去中和一下,結果愈搞愈糟。後來一個英國同學進來看見我們兩個努力奮戰,忙得焦頭爛額的,說要幫那個小朋友炸一份新的麵,結果醬也不能吃,新的麵又油又硬,也是不能吃。倒是我的那一道奶油雞義大利麵,被稱說長得很像Macedonian dish,吃起來也很像Macedonian dish,但是他說他們國家不太吃義大利麵,所以好像又怪怪的。他最後決定回家之後要打電話問阿媽我到底是煮了他們國家的哪一道菜。 另外一次是邀請我在MCR Formal新認識的一對男同志。他們兩個超級可愛的,一個帥,另一個可愛,長得都像是十八歲左右,實際上兩個都已經二十幾了,其實一個還是上班族。而且兩個一直鬥嘴,一個是美國人,一個是英國人,互相吐槽說對方的英文口音不純正。我在MCR Formal遇到他們之後,就完全愛上他們了,而他們也跟我蠻合的,所以我就決定我想要跟更深入的認識他們,於是就邀請他們來我家,我做中國菜給他們吃。下一次他們會做中東料理,再回邀請我去他們家做客。 再來還有一次則是邀請我的拉丁文家教來我家吃飯。他是一個有一點自閉症的天才,所以社交能力蠻差的,但是他人非常的客氣,還免費教我拉丁文,一星期教我兩次,每次一小時,每一次上課前我都準備得一個頭兩個大。一次是唸Ovid (這是他選的,他比較喜歡classical Latin),另一次是唸medieval saints' legend。後者不算太難,上課一小時,我可能準備兩小時即可,但是如果是唸classical Latin,大概是上課一小時,準備四五個小時才會覺得夠。他的拉丁文文法練得非常的紮實,而且我覺得他可能可以用拉丁文跟人對談,只是找不到別人有這樣的能力而已。我邀請他來我家,然後我們一起去買菜,我教他做菜,吃完飯之後,我最近從Globe Theatre的網站上買了三片Shakespeare的DVD,一片是Love's Labour's Lost,一片是As you Like it,一片是Romeo and Juliet,他說他想看喜劇,所以我們就決定會看As you Like it。 那就像我去看theatre performance之前,都會盡量把劇本看完,尤其是比較著名的劇本。我也是希望我在看這些Shakespeare DVD之前,把劇本重讀一次。這三部之中,我只有看過As You Like It以及Romeo and Juliet的劇本,Love's Labour's Lost應該是Shakespeare之中比較不著名的,所以還沒有看過。這三本書,外加Midsummer Night's Dream (兩星期之後會有表演)我昨天才去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書局購買(憑劍橋學生證可打八折,支持一下自己學校的UP)。同志戀人也說他們下一次來我家的時候,我們可以一起看一部,培養一下文化氣息。 這星期日會去Cambridge Arts Theatre看一個Metropolitan Opera演唱的Don Giovanni。歌劇搬上大螢幕,失去了現場感,但是卻便宜很多(不到二十磅)。我通常比較喜歡看musical,或是play,比較少接觸opera,所以今年打算開始接觸。先從電影版的開始,如果喜歡的話,以後再花比較多錢去聽現場的表演。 我的學院是每年的三月份辦學生會的競選。去年,我們學生會的副會長,是一位德國英國的混血兒。講一口很濃的英式腔調,很像皇家貴族在講的腔調。不過這個腔調只能騙騙非英國人。剛開始的時候,覺得他的英文好好聽,好漂亮,羨慕得不得了。後來比較了解英國文化之後,反而覺得,不是真的皇家貴族,卻去講這種英文,只是聽起來很做作而已。幾位英國同學跟我說,英國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這樣的腔調,這是他自創的。 今年想做的幾件事,一個就是把英式腔調練好。由於我小時候是唸美國學校,所以我的發音是美式發音。剛來劍橋的時候,一開口,人家就問我是不是美國華僑。我說不是,我是台灣來的,他們下個問題就是,那你的英文是怎麼學的?為什麼那麼好? 但是經過兩年在劍橋,滿耳都是英式的英文或是國際的英文,我的美式腔調已經淡化許多。非英國人會以為我說的是英式的口音,但是講給英國同學聽,他們笑到翻,一直搖頭,否認我講的是英式腔調。 剛好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是一位英國人。他的英文腔調跟寫作的方式非常的高級,看起來就算是受到高等教育的英國人講出來的英文,文雅但是又簡潔清楚。另外,我的指導教授(一位超級大牌的教授)的寫作模式也是非常的簡潔清楚但是又文雅,所以我下定決定,今年要做的功課就是把英式英文的寫作技巧學好,也得把英式口音學起來。我這位朋友就是我最好的家教老師。他隨時隨地就在糾正我的美式發音。每次把英文字唸成美式的,他就會一個抖嗦,我就知道我唸成美式了,趕緊糾正成英式,他才能夠開心得起來。 我之前還幫他在PTT上面寫推薦文,想幫他找其它的台灣的學生給他教,因為我覺得他實在是一位超強的老師。他就說他要把我練成他最強的學生,當一個範本,最好還錄製一段,before and after,之前的恐怖的美式腔調,跟後來的優美的英式腔調做一個對比。 我笑說,不然給我其它的台灣的同學看我的傷疤也行。這就是學不會英式英文的下場啦! 另外,我也決定我想多學一些其它的語言。首先,我得把拉丁文搞定。學了拉丁文兩年了,還是沒辦法直接拿起拉丁文文本就開始唸,覺得自己很遜,一直在生自己的氣。這學年年初,我剛好跟一位大學時期是唸古典文學的同學聊天,我問他是否願意跟我一起看一些拉丁文的文本。於是我們決定一星期上兩次課,說是study group,其實是tutor class,都是他在教我。我們一次是上古典羅馬文學,一次是上古世紀的基督教文學。每次唸到基督教文學的時候,我這位家教老師就會按耐不住,開始批評中世紀的人都不會拉丁文,亂寫一通,然後批評完了又很不好意思的說,其實古典文學也會有文法錯誤的時候。找同學直接上家教課,會比去上古典文學系的課程還要有效。 這位拉丁文家教老師,我心中一直覺得他是一位天才。從來沒有遇過任何人(除了教授之外),可以拿拉丁文文本,像看小說一樣,都不用準備就直接閱讀,看到好笑的地方還會自己一直傻笑,非常的樂在其中的樣子,然後就忘記要教我了。但是天才總是社交技巧比較差一些。所以我每一次上完課,就會留下來陪他聊天,聽他講很多很多事情,通常都是跟羅馬帝國有關,但是也會講到古典音樂,或是藝術電影。他有一次很意味深重的跟我說,真開心有人可以陪他聊天,讓他講話。我心想,搞不好他一星期只講這麼兩次話,就是我們上完拉丁文之後。然後他不會煮飯,所以天天去學院的餐廳吃無敵難吃的食物。我每星期會邀請他一到兩次上完課之後留下來,我煮中式料理給他吃,然後也會約一些唸宗教,歷史,語言的同學一起過來吃飯,這樣子他就可以交到一些其它的朋友,可以多講一些話,想來對他的社交技巧大有幫助。 我還跟他說,如果他下一次遇到心儀的女生,記得跟我說,我來幫他追。他才不會用古典羅馬詩人的追法,把女孩子嚇跑!他則是很緊張的一直搓手,眼睛很大,很期待的問我,真的嗎?我願意幫他嗎? 果然天才跟白痴中間只有隔一條線! 我跟他的友情真的來得很突然。但是我們今年暑假打算一起參加劍橋的帆船社辦的航海活動。第一段為英國出發到瑞典,接下來就是在Baltic Sea那一帶航行,晚上就宿在船上,一段航行大約一星期,費用大家一起分擔,可能是一兩萬台幣,包含七天的船上住宿,燃料費等等。他還約我暑假去Prague,因為他大學是唸布拉格大學,所以他在那邊很多朋友,可以借住。然後他說要帶我去逛布拉格。我猜他會帶我去的地方應該都是名勝古蹟類的,絕對不會帶我去酒吧。 去年暑假在Bologna Latin Summer School的時候,也交到一群非常的要好的朋友。我們大概一群人六個,兩位英國人,一位西班牙人,兩位比利時人,再加上我。大家都是唸歷史啦,文學啦,哲學啦這一類的,所以湊在一起,當然都是聊這一類的話題。 之前我是跟另一個女孩子合租一個房間。但是後來我們決定還是各住一間比較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我們決定了之後,我馬上寄了一封信給Latin Summer School的一個成員,一個比利時的漂亮金髮女孩,跟她說我有自己的房間了,問她要不要來劍橋找我,我可以提供住宿。她馬上回信,也問了她的指導教授。三天後,她有一點不好意思的跟我說,他的指導教授認為她要來應該來一個月,不然給她獎學金大老遠來一次沒有意義。她也不好意思問我是否可以一次住我家一個月,但是又一副非常的興奮期待的模樣,真的超級可愛的!我說沒有問題,我的房間本來就是設計給兩個人住,有兩張單人床,兩張桌子,所以她過來的話,幫我付一部份的房租,我是沒有問題的。三天後,她寄信給我說,歐洲之星訂好了,倫敦跟劍橋的火車票也訂好了!一個月之後就會殺過來,在劍橋住上一個月! 這事情傳開之後,Latin Summer School的其它同學,也陸陸續續說他們也要來。兩位英國人,搭一下火車就到了,所以他們兩位已經說會來了。西班牙人說他本來就有打算三月份的時候來英國一趟,所以到時可以再搭配一下時間。只剩下另一個比利時的男生還沒有表態,但是我看他一定也會很眼紅,巴巴的趕來劍橋跟我們喝酒。 我們原先是暫訂四月份要在西班牙人馬德里的家會面。我們第一次聚會是在比利時,就是住兩位比利時同學的家。然後原先是打算九月十月西班牙人入學劍橋之後,我們再辦劍橋的聚會,但是看來整個計畫會提前。 四月份的時候,我也有打算去拜訪去年的室友。一個非常活潑外向,整天都發出銀鈴似的笑聲的德國女孩。這位德國女孩我之前有去海德堡找她,剛好她正處於申請博士,考慮未來,種種不確定的危機時刻。但是看來現在她的未來比較清楚了,她也申請到EU Commission的實習機會。所以我四月份可能會去Brussels找她幾天。 然後之前提過的英式腔調的那一位英國同學,我這週末會跟他一起去Yorkshire,深入英國的鄉村,而且他說鄉村到手機會沒有訊號,去看羊跟他家的十多二十隻萊西牧羊犬。我從來沒有真的進入英國的鄉村,去看他們的養羊的人家是怎麼生活的,所以超級期待的! 之前在BBC 上面有看到一篇文章,是在講如何旅行。我們如今出去旅行,都會去看博物館,皇宮,音樂廳等等,這些都是受到十八九世紀的歐洲高級知識份子的European Grand Tour的行程的影響。但是那是當時的知識份子的Grand Tour,不見得適合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也同樣去看博物館,也同樣去看名人做過的椅子,住過的房子,但是講真的,我們真的有興趣嗎?還是只是附庸風雅而已? 這一篇文章到最後,堅持,旅行,應該是去看活人,不是看死人。是去跟當地人喝酒,吃飯,聊天,一起看電影,看電視,散步,喝咖啡,去他們當地人會去的地方,做他們當地人會做的事。就好像外國人來台灣,可能會去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台北101,國家音樂廳。但是我們台灣人的生活真的是這樣嗎?三更半夜去7-11買關東煮,星期六去士林夜市買豪大,冬天去公館吃麻辣火鍋,百貨週年慶去搶包包,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我們會去看的表演不是京劇,不是雲門舞集,而是辦喜宴時的電子花車。要了解台灣文化,是跟一個台灣家庭過新年,一起去拜訪三姑六婆五叔七舅,一起參加喜宴,去廟裡拜拜等等。 所以我決定,我來劍橋唸碩士跟博士,總共是四年,我除了把研究的部份做好之外,我還希望能夠真的深入去了解歐洲文化。所以只要有機會,有同學朋友願意讓我去住他家,我就會過去玩。好好利用歐洲地區無敵便宜的機票。 剩下來一年半左右的時候,我希望能夠好好把握。所以之前才會當學院的公關。現在正在考慮是否要競選下一屆的學生會會長。但是這件事因為涉及現任學生會會長(就是那個英式腔調很做作的人)跟我處不來,所以事情變得有一點複雜,需要從長計議。 我也有參選Cambridge Commonwealth Society的副會長,明天晚上會知道競選的結果。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生組織,但是由於設計不太完善,活動辦得非常的少,完全沒有發揮這個組織該有的社交功能。他們今年想找Treasurer,Committee Members 以及Vice Chair。我詢問他們,我對辦活動很有興趣,哪一個職務比較適合我。他們回答說,Vice Chair基本上也負責辦活動。我二話不說,就參加競選了。 也有擔任Fitzwilliam College Annual Opera Dido and Aeneas的Publicist,主要就是負責宣傳我們學院的年度歌劇。最近也在考慮是否要去應徵擔任Cambridge Theatre Review的Publicity Officer,做的也大概是宣傳之類的工作。這個Cambridge Theatre Review我目前有幫他們寫了四五篇review,基本上就是每一場劍橋這邊的文藝表演,他們都會派兩位學生去看,然後寫評論波在他們的網站上,提供大家做參考。每年的八月,他們還會加派學生去參加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這是一個為期大約一個月的文藝活動的盛事。而我最有興趣的莫過於Shakespeare,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直很希望能夠以reviewer的身份去參加,專門去看Shakespeare的表演,寫評論,聊天,喝酒,交朋友。Publicity Officer 的職責就是把這個網站宣傳出去。我目前還沒有決定到底要不要去應徵,也不知道應徵的人會有多少,他們又是如何決定人選的。但是這會是一個很強大的課外活動的經驗。 ---------------------------------- 劍橋第四年:PhD Third Year 博二那一個學年的三月份,我們學院舉辦學生會競選。這一次我出來競選 MCR President 學生會會長。其實這一次會出來競選會長,是有一點時勢所逼。這中間過程非常的暗黑。我跟之前的學生會會長處得很不好,博二那一年我還從學生會辭職不幹,然後新成立了一派人馬回去角逐所有的學生會幹部職務。中間非常精采非常暗黑的部份就略過不提了,總之,三月份的時候,我歷經千辛萬苦,以及跟邪惡勢力鬥爭數個月,終於把我以及我的朋友們全部都成功帶人學生會。 我目前為止已經在劍橋三年整了。想想現在的社交技巧功力,跟三年前相比,那真是天差地遠! 今年我擔任學生會會長。所以多多少少是代表整個學生會,甚至於是代表整個學院,所以社交能力一定得很好。整個迎新活動,總共十天,我幾乎是全程計畫,也參加了至少一半的活動。而且每一次參加活動,我都會盡量去找新生聊天,一聊,也盡量在十分鐘之內就能夠聊得深入。 短短的十天之內,我一天社交大概三到八小時,跟本算是全職工作。其中一位美國男生,我跟他聊自由主義,他問我什麼是自由,我說我蠻開放的,於是他開始問我一些非常的極端的,可能是真實案例,可能是假設性的例子,看我有什麼樣的看法。我們那一次大概聊了一個小時。第二次比較深入的聊天,他跟我討論他的一些人生觀,我則跟他講最近剛分手的男友的事情,說著說著,我們兩個都快哭了,蠻有惺惺相惜的感覺。 另外遇到一個德國男生。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時候大概是迎新的第三天晚上。他剛好在酒吧裡坐在我旁邊,我就趁機問,你是讀什麼的?但是我一問我就後悔了,因為我過去兩天之內已經不知道問這個問幾次了。我就說:你不用跟我說你是唸什麼的。你自創一個科目好了。於是我幫他創了一個,說他是唸黑魔法的,我則是唸宗教學的,我再問他專攻什麼,論文是寫什麼,鬼扯了快一個小時,但是聊得非常的開心。第二次跟他深入聊天是在一星期後的 Matriculation Dinner 上。這是我們學院的非常正式的晚案,他穿著西裝,我穿著禮服,我們坐在一起,這一次我們已經比較熟了,所以我跟他討論南非的酒以及法國的酒的不同,以及他的未來的人生規劃。 再來還有一個丹麥男生。由於他是唸哲學的,所以我們有一次在學生餐廳吃飯的時候,我跟他以及另外一位唸古典哲學的男生坐在一起,我們開始討論哲學怪卡。丹麥男生提到他系上一個引發女性主義者極度不滿的教授,華人男生提到一個著名的脾氣怪異的哲學家,而我則提到我自己的指導教授的怪事。那一次我們吃完飯還是繼續聊,大概總共聊了一個小時。 有一次在咖啡館坐著上網,有一個俄羅斯女孩走進來,我不認識她,但是我還是跟她打了招呼,請她過來跟我一起坐。剛開始的時候,我把所有可以聊的無聊話題都聊過一遍了,像是英國天氣,英國食物,劍橋特色等等。聊了十分鐘,我痛苦異常,題材悶到爆炸,非常的有禮貌,但是非常的無聊。於是我一直找我們都有興趣的話題。最後終於找到了,我問她俄國現在的政治局勢,以及俄國人對共產世界的看法。她馬上打開話匣子,一講就一個半小時。聊完之後,我們兩個都身心舒暢,從此就墊定友情的基礎。 目前為止,社交心得就是: 一。多吸收各種非自己專業科目的知識:人文地理歷史文藝科技時事,樣樣都應該看一下。BBC, The Economist, National Geographic, New York Times, The Guardian 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來源。有空的話,一天至少看一篇文章,累績一年下來,就有三百多個話題可以聊。 二。多參加社交活動:參加了也盡量跟人家聊天,聊了也盡量講一些比較有深度的話是,寧願只跟一兩個人聊天,但是很深入的一聊就是一個小時,也不要每個人都講五分鐘,但是跟十個人聊天,只有有深度的聊天,對方才會記得你。不要只跟華人混在一起,做你本來在台灣就會做的事。 三。聊對方有興趣的話題,不要聊自己在行的:除非對方對你在行的剛好有興趣,不然盡量讓對方覺得你對他會的東西很有興趣,他就會覺得你很有禮貌,又很有「賞識之明」,你也可以趁機學到很多東西。 四。盡量保持微笑,對方在講話的時候要有反應:但是不要一直點頭,但是其實聽不懂,有時要做一些評論,或是對方講一陣子了,要換你講話,要能夠適時講出一些補充或是相反,有趣的意見,不要只是一味的同意對方說的每一句話。 五。可以主動約人出去參加你們共同有興趣的活動:尤其是女生,不用擔心不用害羞,約男生出去聽音樂會,聽演講,還是喝咖啡,也不代表什麼,不用想太多。如果是男生約外國女生出去的話,我覺得也不用想太多。外國人神經蠻大條的,一男一女單獨出去也沒有什麼,只要不是去吃燭光晚餐,就不用在意對方會以為這是約會。 六。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接納不同的意見:如果討論的是宗教,政治,或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就算你完全不贊同對方的講法,還是要盡量接納對方跟你意見不合這個事實,不需要跟人家生氣或是爭論,兩個人好好討論,把自己的觀點講出來,對方不接受也沒有關係。 七。多參加平常不敢參加的活動:只要不違法,你也沒有非常的討厭參加,其實參加一些只有外國人會參加的活動,最容易促進友情的建立。像是 skiing, gliding, hiking, sailing, horseback riding這就都是蠻特別的活動,就算只去個一次兩次,一來永生難忘,二來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如果比較不喜歡戶外活動,可以參加各式各樣的讀書會還是電影會。 八。把廚藝練好:外國人蠻喜歡中式料理的,如果你很會做飯,不要做一些外國人不敢吃的東西,像是豬血糕,皮蛋,大腸,雞心之類的,煮一些比較常見的料理,像是四川火鍋,炒牛柳,蠔油茄子,牛肉麵,蕃茄炒蛋等等,請外國朋友來你家吃中式料理,(並請他們帶酒還是甜點,還是直接補貼你食材費),交朋友速度超快的。 九。把英文練好: 很多華人留學生,來英國幾年了,跟外國人聊天還是英文結結巴巴的,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你英文有文法錯誤就不跟你當朋友,但是好待得講得出話,讓人聽得懂。英文口語可以找一個language exchange還是幾位華人朋友一起練一下。
3 Comments
MIKE
3/6/2017 09:36:22 pm
找資料無意間來這
Reply
Angela
27/7/2017 12:37:03 am
你好!請教英國哪家男女校中學有女王口音的貴族英文學?謝謝
Reply
Fiona
27/7/2017 09:28:25 am
Hello,
Reply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Dr Fiona Hu台大外文系學士 YouTube
How to Write a CV
GRE Stories: Learning vocab through stories
眾文出版專書
文章分類
All
Archives
March 2024
|